9月26日,印度外交部就北约秘书长吕特此前的涉印言论召开紧急记者会,措辞严厉地驳斥其“编造莫迪与普京对话”的说法,直指言论“毫无根据、违背事实”。这一针对北约核心官员的公开怒怼,瞬间将吕特推上舆论风口,也让国际社会聚焦北约在全球南方议题上的“言论失范”。
“翻车”细节:虚构通话引发的信任危机
吕特的争议言论源于9月25日联合国大会间隙的媒体采访。在谈及美国对印度加征关税议题时,他明确声称,因特朗普政府将印度进口商品关税提高一倍(含针对俄石油进口的25%惩罚性关税),印度总理莫迪已致电普京施压,甚至模拟对话内容称“我支持了你,但你能否说明战略,我正面临50%关税打击”。
这番“细节翔实”的表述迅速引发关注,但随即被印度官方证伪。印度外交部发言人兰迪尔·贾伊斯瓦尔在记者会上直言,吕特的说法“完全没有事实依据”,强调“莫迪总理从未以这种方式与普京总统交谈,不存在这样的对话”,并公开质疑北约领导层“缺乏责任感”,要求其确保公开声明的准确性。
印度反击:从官方驳斥到民意声讨
面对吕特的言论,印度的反击呈现“官方 民间”双重发力的态势。官方层面,除直接否认虚构通话外,贾伊斯瓦尔还借机重申印度外交立场,明确“进口能源是为保障消费者可承受的稳定供应,印度将坚决维护国家利益与经济安全”,暗指北约无权干涉印度与俄罗斯的正常合作。
展开剩余69%民间舆论更显激烈。印度网友在社交平台发起相关话题,批评吕特“编造谎言试图挑拨俄印关系”,有评论直言“北约就是美国的附庸,现在连基本事实都不顾了”,更有声音嘲讽其“自己谄媚美国,还想拉印度当棋子”。这种情绪与印度近年“拒绝选边站队”的外交倾向形成呼应,进一步放大了对吕特言论的抵触。
全球回响:聚焦北约的“越界”与“失能”
吕特“翻车”事件引发国际社会对北约角色的广泛讨论。
俄罗斯外交部率先表态,称事件“暴露了北约为服务美国战略,不惜编造谎言的本质”,暗指其试图破坏俄印传统合作。
中国外交部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,“国际社会应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外交与合作路径,反对基于虚假信息的挑拨性言论”,间接回应了争议核心。
发展中国家阵营反应尤为强烈。
巴西、南非等金砖国家表态支持印度维护主权,认为吕特的言论是“将多边关系工具化”;东盟部分国家担忧,北约正试图将“集团对抗”思维延伸至亚洲,其言论失范可能加剧地区分裂。
即便是美西方阵营内部,也不乏质疑声,法国《世界报》评论称“北约秘书长的轻率言论,损害了该组织本已脆弱的国际信誉”。
深层动因:北约东扩焦虑下的言论冒进
吕特此次“失言”并非偶然,而是北约在全球南方战略受挫后的焦虑体现。一方面,俄乌冲突以来,北约持续施压印度减少与俄合作,但印度不仅未妥协,反而扩大俄石油进口规模,成为俄能源重要买家,这种“不配合”让北约试图通过舆论施压打破僵局。
另一方面,美国对印加征关税后,北约希望借机塑造“印度被迫向俄施压”的假象,既迎合美国战略,又试图削弱“全球南方”的团结。但吕特忽视了印度对“战略自主”的强烈坚持——从拒绝参与对俄制裁到深化金砖合作,印度始终警惕外部势力干涉内政,这使得虚构“施压通话”的言论必然引发强烈反弹。
长远影响:北约信誉与俄印关系的双重变量
此次事件将对多方面产生持续影响。对北约而言,其“言论可信度”遭受重创,发展中国家对其“客观中立”的质疑加剧,可能进一步削弱其在亚洲、非洲等地区的渗透力。吕特本人已面临“是否适合担任秘书长”的舆论讨论,北约内部也出现“需约束高层言论”的呼声。
对俄印关系而言,事件反而成为合作“催化剂”。俄印双方近期均强调将深化能源、军事领域合作,印度外交部更明确表示“不会因外部言论动摇双边关系”。与此同时,全球南方国家对“北约式干预”的警惕性提升,可能加速推动金砖、上合等多边机制的凝聚力建设,进一步挤压北约的战略空间。
吕特的“翻车”事件,本质是霸权思维与自主诉求碰撞的缩影。北约试图用虚构言论操纵国际叙事、逼迫他国选边站队,却恰恰暴露了其在多极化时代的适应性困境。印度的强硬回应,不仅是为维护国家尊严与事实真相,更是全球南方国家对“集团政治”说“不”的集体发声。
在这个各国愈发重视战略自主的时代,任何试图用谎言绑架多边关系的做法,最终只会反噬自身信誉。吕特此次的教训或许能让北约明白:在国际舞台上,尊重事实与主权,远比编造谎言更有力量。而这场舆论风波,也将成为观察全球秩序从“单极主导”向“多极共治”转型的又一重要注脚。
发布于:天津市